1、哲伦班长高规格露面释放了什么信号?
2025年7月29日晚,理想汽车举办了万众期待的理想i8发布会。但发布会一开始,画面中率先出现的竟然是赵哲伦与李想的同框画面,这十分耐人寻味。为何如此重要的发布会,会让一位已离职人员作为重磅嘉宾首先出镜?
这一安排耐人寻味,赵哲伦当前创业方向为智能机器人领域,而理想汽车作为一家人工智能企业,在智能机器人赛道亦有技术布局潜力。由此引出一个核心问题:双方未来是否会展开合作?甚至,理想汽车或李想本人是否会考虑投资赵哲伦的创业项目?
2、VLA能否兑现“三年内一定可以实现L4自动驾驶”?
本次发布会的核心焦点是理想自主研发的VLA,终于要在8月份向用户免费交付了。值得回溯的是,2024年6月李想在重庆公开表态时曾提出:“有信心在2024年底或2025年初落地有监督的L3级自动驾驶能力”,该目标基于“端到端技术+VLM视觉大模型”的技术路线,目前来看已基本实现。--当然,受限于目前的法律法规,还不能宣传实现L3。
但更受关注的是,李想当时进一步强调:“未来三年内,我们有信心实现L4级自动驾驶。”
问题由此产生,在提出这一目标时(2024年中),理想是否已具备VLA技术的研发储备?还是说通过“端到端+VLM大模型的持续优化”路径,就能直接从L3级跃升至L4级?
假设当时尚未有VLA,李想又如何明确判断三年内(也就是2027年年内)能实现L4级自动驾驶呢?
期待理想能回应这一关键疑问,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大半年了。
3、行业罕见的价格倒挂为哪般?
理想i8上市前,我曾去门店进行静态体验,当时工作人员给出的心理预期价格是35万起,要比L8的价格更贵,我认为这很合理。众所周知,汽车的纯电版本通常比增程或者混动版本更贵,无论是问界、零跑、比亚迪还是其他品牌,都是如此。
但发布会结束后公布的价格让不少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:PRO和MAX版本中,理想i8与L8价格基本一致;而 Ultra版本,i8甚至比L8更便宜。这种纯电比增程价格更低的价格倒挂,在行业内极为罕见。
对想购买理想i8的车主而言,这无疑是好消息。但我的问题是:这样的定价体系会为i8吸引大量用户,同时必然影响理想L8的销量。那么理想内部如何评判、平衡这种得失?理想L8未来该如何发展?
PS:按照我的预期,理想L8未来大概率会降价,从而和i8形成产品协同,两者通过不同的定位和价格区间抢占更多市场,而非像现在这样可能陷入左右互搏的局面。
4、未来该如何定义理想汽车家族语言?
理想的家族语言有何特征?简单来说,当一辆理想汽车从几十米外驶过,路人能立刻辨识出“这是理想”,虽然难以区分具体是L6、L7、L8还是L9,这说明其家族语言已形成极强的视觉辨识度与公众认知。别小看这个认知,这是中国汽车工业挺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。
但此次i8的发布打破了这一固有印象:它的设计既不像传统L系列的圆润风格,与旗舰车型MEGA也不完全相似,反而融合了两者的特点。这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:理想未来的家族语言该如何定义?是否会形成多套家族语言体系?比如增程车型一套家族语言,纯电车型一套家族语言?
若真是如此,按此逻辑推断,9月将发布的理想i6,可理解为i8的缩小版;将来若推出i9(如果有的话),也应是i8的放大版。唯有这样,理想的家族语言体系才能持续统一。否则,若仅靠i8一款车支撑,家族语言体系难免会陷入混乱。
5、为什么不采用第三方更优秀的大模型?
熟悉理想的用户都知道,理想自主研发了大模型Mind GPT(多模态认知大模型),并于去年通过备案。现在我家里的孩子,经常用这个大模型,提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。
不过,从普通用户的实际体验来看,无论是交互流畅度还是功能丰富度,Mind GPT与当前主流的第三方大模型(如字节跳动的“豆包”、百度的“文心一言”、腾讯的“元宝”)仍存在明显差距,甚至在某些场景下落后一个量级。尽管理想团队在大模型研发上投入巨大,但用户感知到的体验提升并未达到预期。
由此产生核心疑问,既然自研大模型的表现与主流第三方产品存在差距,且这一差距可能随技术迭代进一步扩大,理想为何不借鉴其他车企的经验,直接引入更成熟的第三方大模型上车?例如通过合作或接入的方式,让用户直接使用“deepseek”“通义”等成熟模型,再在此基础上针对座舱场景进行适配优化。
作为用户,我们更期待理想能优先保障座舱交互的高效性与便捷性,而不一定执着于“自研”的执念。
6、i8的空间设计还有多少优化空间?
客观来说,i8的前两排座椅在同价位车型中竞争力极强,无论是舒适性还是空间表现都无可挑剔;但若将第三排及第二排通往第三排的通道纳入考量,其表现则被腾势D9反超(别觉得这是两个目标用户群体,反正我下一款车就会纠结到底买i8还是D9)。
具体问题集中在两点:
其一,第三排的实用性受限。当前i8的第三排设计更强调“乘客平权”,坐垫厚度与长度的增加虽提升了视觉上的“豪华感”,却牺牲了实际使用体验,成年乘客入座后腿部空间局促(除非牺牲二排的舒适性),应急乘坐尚可,但长时间乘坐舒适性不佳。
其二,第二排通往第三排的通道设计不合理。由于车身高度限制,乘客需蜷缩腰部才能通过通道,动作笨拙且耗时,对家庭用户(尤其是需要频繁照顾儿童的家长)极不友好。这个问题,比第一点更值得改进。
因此,针对i8的后续优化(尤其是硬件层面),建议重点调整两点:一是适当提升车身高度(哪怕增加风阻电耗,理想的用户真的不差这点钱),让第三排进出更便捷;二是优化第三排坐垫设计,在保证基础舒适性的前提下,适当降低长度,为乘坐者留出更多腿部空间。
哪家证券公司最正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